我教过的三年级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

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

我们都知道“鲶鱼效应”的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很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窒息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谜底才揭开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窜沙丁鱼见了鲶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左冲右突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活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二七区幸福路小学 韩 薇

学校里不难见到许多这样鲶鱼般的孩子,其实他们通常是我们头痛的那个捣蛋孩子,可是你会发现他们的捣蛋很多都是沙丁鱼破解出于孩子之间的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我教过的三年级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我们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总是最担心学生道道的存在,甚至会给他的家长打电话看是否能阻止他的参与,没想到道道的家长竟然会说真的很担心到了有水有坡的地方,道道会把别的同学推下去并且下了保证一定做好外出前的教育,听到这些我们也不好再阻止他去虽然课间还是不断的有很多孩子前来告状,甚至我会看到他去欺负闷不吭声的敬敬可是即使这样下一个课间,很多孩子还要跟道道一起打闹敬敬更是依然兴致勃勃地找道道一起玩耍,并不介意上个课间被道道“欺负”好像道道是他的精神支柱和英雄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后沙丁鱼挂机软件官网跑来质问那个欺负他孩子的学生,这都是家长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干预孩子之间正常交往的方式,其实这些有矛盾的孩子通常在第二天甚至下一个课间就和好如初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进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是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理解儿童的自然成长过程,并且顺应这个发展过程,而不是将成年人的道德评判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自然的发展自我道德评判,学会建立自我人际交往能力是家长也是老师们应当掌握的一门艺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uwuusa.com/sdyzf/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