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素者观点
我们都知道生理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我们身体不好时,我们会郁闷、抱怨,同样,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比如,我们心情抑郁的时候,会食不知味,对原本很热衷的美食,可能都会提不起兴致。更为甚者,一些心理疾病会引发或加重一些身体上的疾病,比如,长期的抑郁,会引起比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多种身体病症。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就像我们饿了的时候,会寻找吃的,同样,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嘴上嚼着东西,也能释放焦虑等负面情绪,也就是饮食于我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之前看过很多关于素食和肉食的话题,于是引发了思考:是否素食更适合人类?或者说,人类是否本就是素食的物种?如果是这样,是否肉食与素食也会对人的心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呢?那么,长期食肉会否与一些心理疾病有关,或者素食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益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与思考,于是想写今天的这篇文章,叫做《素食与心理健康》之“人类适合吃肉还是吃素”。
很少有人不 哺乳动物可按其饮食习性大致划分为食肉类动物、食草叶类动物及食果类动物。下面我们分别以食肉类动物、食草叶类动物、食果类动物与人进行对比,从人的生理构造,身体机能和消化系统等方面来看人类更适合食肉还是食素。
1、食肉类动物
所有的食肉动物,包括狮子、狗、狼、猫等它们都有着非常“简短”的消化系统。食肉动物的小肠长度大约只相当于身体(指躯干,不计头部和四肢)长度的3倍。
这是因为,肉类食物腐烂得极快,如果在体内存留过久,其腐烂后生成的毒物会浸入血流,因此食肉动物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较短的消化道,以利于腐败的肉食及其产生的毒物能迅速排出体外。
另外,食肉动物的胃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盐酸用以消化肉食中的纤维组织和骨骼,其盐酸的强度比素食动物的强约20倍。
食肉动物多在阴凉的夜间外出猎食,在白天时则睡觉,因此不需要通过皮肤的汗腺来出汗以降低体温,而是通过舌头排汗散热。
食素动物则不同,像牛、马、鹿等动物,从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烈日下觅食,因此,需要通过皮肤的汗腺大量地出汗来使体温降低。
食肉动物与食素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牙齿的不同。
为了捕杀猎物,食肉动物需要有尖利的爪,强有力的颚以及长而尖锐的门齿和犬齿(在口腔的前部)用来刺穿及撕裂(主要依靠牙齿)坚韧的皮肉。
食素动物一般都是先将谷物一类的食物在口里嚼碎,进行初步消化,然后再送入肠胃中,而食肉动物则没有平坦的臼齿,因此肉食是浓缩性食物,不需要预先嚼碎,其消化过程几乎全部是在肠胃中进行。
以猫为例,它几乎不能用牙齿来嚼碎食物。
2、食草叶类动物
这类动物一般是靠吃草本植物,树木枝叶或其它植物维生,例如大象、牛、羊、骆驼等。它们所吃的都是一些粗糙或硬重的食物。
食草叶动物的唾液中一般都含有一种叫做唾液淀粉脢的消化液,用于消化淀粉类食物,其消化过程在口腔中就已经开始了。
那些粗糙的食物必须先经细细嚼碎,并与唾液淀粉充分混和后,才能送入肠胃中做进一步分解。因此,食草叶动物都有24个平坦的臼齿,可以通过微小地左右移动来嚼碎食物(食肉动物的牙齿则只能上下运动)。
食草叶动物没有爪子,牙齿也不尖。它们喝水时是用嘴吸,而食肉动物则是用舌舔。
与食肉动物不同,食草叶动物所吃的植物性食物不会很快腐烂,可以慢慢地通过肠道充分消化吸收,所以其小肠比食肉动物的长得多,约为身体长度的1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发现:食草叶动物若改吃肉食,身体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若每天在兔子的饲料里添加半磅的动物性脂肪,两个月之后,兔子的血管就结满了脂肪硬块,呈现出动脉硬化的严重病症。
人的消化系统正像兔子那样,不是为消化肉食而设计的,吃肉将使人深受其害。
3、食果类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类人猿,是一种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界祖先。
类人猿主要是靠吃水果和坚果维生。它们有平坦的臼齿用来嚼碎食物;它们的唾液是碱性的,同食草叶动物一样也含有唾液淀粉脢,用于在口腔中初步消化食物;它们的肠道曲折环绕,其肠道长度大约相当于身体(躯干)长度的12倍,适于慢慢地消化水果和蔬菜。
4、人类
人类的生理特征与食果动物的几乎完全相同,与食草叶动物十分相似,与食肉动物则相差甚远。人类的消化系统、牙齿的构造,以及身体机能等与食肉动物的完全不同。
与类人猿一样,人类的肠道大约也是身体(躯干)长度的12倍;人类是通过皮肤上无数个汗腺(在微小的毛孔内)用来排汗以降低体温;人类像所有素食动物一样用嘴吸的方式喝水;人类的牙齿和颚的构造都是为素食而设计的;人类的唾液是碱性的,并含有唾液淀粉类,用来预先消化谷类食物。
因此,从生理结构上来看:人类不是食肉动物。
根据对人体的解剖和消化系统的构造可以断定,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靠吃水果、坚果、谷物和蔬菜维生的。
人类根本就不具备吃肉的本能。我们大多数人都要靠别人替我们杀死动物来获得肉食,若自己亲手杀生会感到恶心或不舒服。
食肉动物一般吃生肉,而我们人类则要用煮、烧烤、炸等方法作熟之后才能吃,烹调过程中还要用各种调味品来掩饰肉的原味。
一位科学家曾这样说道:“一只猫嗅到水果则根本无动于衷。如果人喜欢抓捕鸟雀,并能用牙活生生地撕断其尚在扑动的翅膀,吸吮其温暖的血。那么,可以断定大自然赋予了人吃肉的本能。相反,一串甘美的葡萄却能让人流口水。人在肚子不饿时也会想吃水果,因为人确实觉得它好吃。”
科学家和博物学家林内(V、Linne)曾说:“将人体里里外外的生理构造与其它动物的比较一下就知道,水果和多汁水的蔬菜才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食物。”
总之,科学家们对于生理学、解剖学和动物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更适合于吃水果、蔬菜、坚果和谷物。
大自然赋予人的生理结构不适合吃肉,世界上大部分病症都是因为吃肉引起的。吃素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吃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智慧,当然,更是符合天地德行的。
实际上,我们也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天天只吃肉类而不吃米饭、蔬菜和水果是吃不消的,但我们只吃米饭、蔬菜和水果而不吃肉类却是没有问题的。
科学家们认为,任何动物的饮食都必须与其生理构造相适应。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机能和消化系统等与食肉动物的完全不同,人的生理结构不适合吃肉。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 二、肉和素混合吃观点
吃素和吃肉哪个更健康?
1.素食者和肉食者一般都吃些啥?
素食者一般只吃蔬菜、水果、谷类、豆类、坚果、种子类,也可能同时吃奶类和蛋类,后者被称为“蛋乳素食者”;
那些不吃各种动物蛋白,包括肉类、鱼类、禽类、乳类和蛋类的素食者被称为“完全素食者”,有些更严格的素食者甚至连动物制品(如蜂蜜)都不吃。
肉食者则吃大量鱼虾畜禽肉,吃较少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及豆制品等食物。
2.偏素食和偏肉食给健康带来的影响
素食者因为食用较少的总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胆固醇、总蛋白和动物蛋白质,食用较充足的膳食纤维、低聚糖、水溶性维生素、钾等矿物质、抗氧化物质及植物化学物等,的确能给健康带来一定的好处。
例如:降低肥胖症、心脏病、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甚至胃癌、结肠癌等癌症的风险。
但是,完全素食的人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一般难以做到营养全面均衡,尤其对于女性,很容易产生疲倦、脱发、皮肤松弛、贫血、免疫和应激能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导致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影响受孕等。
偏肉食的人通常能摄取充足的优质蛋白、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和铁等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对身体健康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抗氧化物质等的不足,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同时,过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长期高蛋白质饮食还可能导致肾功能的损害和骨密度的降低,尤其对糖尿病患者非常危险,可能加重糖尿病肾病。
3.素食者要如何均衡营养?
素食者因为缺少动物来源的食物,很容易导致蛋白质、维生素B12、铁等营养素缺乏,如果真的不想吃肉,最好能够从其他食物中获取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
多吃豆类可补足蛋白质
动物性食物中的肉类、蛋类、奶类都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植物性食物中只有豆类氨基酸组成比较合理,在体内利用率较高,属于优质蛋白质来源。
所以,对于只吃植物性食物的素食者来说,需要注意多吃豆类以获取充足的优质蛋白。
维生素B12可通过发酵食品获得
因为维生素B12只存在动物性食物中,如果是完全素食者,将难以通过食物获取充足的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容易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神经系统受到毒害和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维生素B12主要存在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乳及乳制品中也含有少量。蛋奶素食者可以通过鸡蛋,牛奶、酸奶、低脂奶酪和其它乳制品,及发酵食品等获得维生素B12。
钙铁锌的摄取很重要
钙、铁、锌都是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矿物质。如果是蛋奶素食者,可以通过奶类、蛋类摄取部分钙、铁、锌。
但如果是完全素食者,则需要从深绿色蔬菜摄取钙、铁,从全谷类摄取铁、锌,从豆类摄取钙、铁、锌。但有些营养素因为受到植物中的草酸、植酸等的影响,导致它们在人体的吸收率并不高。
维生素D也必不可少
一般而言,维生素D在完全素食者的饮食中含量比较低,如果他们每天晒太阳的时间充足,倒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其实,只是单纯靠日晒来维持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并不是一种可靠的做法。
常见含维生素D比较多的食物有:含脂肪高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奶油等,瘦肉和奶中也有少量维生素D。
所以,对于某些只是不吃红肉(猪牛羊)或接受鱼类的的半素食主义者来说,可以通过吃富含脂肪的鱼,如鲑鱼,鲭鱼和沙丁鱼等来获取部分维生素D。
4.给素食者和肉食者的饮食建议
给素食者的建议:
尽量吃种类多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豆制品、坚果、种子类,以及低脂肪的乳制品和蛋类等,同时兼顾红、黄、绿、黑、白等多种颜色的搭配。
主食以全谷类、薯类、杂豆类为主;吃足量的豆类、豆制品、奶类,以补充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尽量多吃深绿色蔬菜;适当控制水果食用量;吃发酵食品(如酸奶、豆豉)、菌类等补充维生素B12;
限制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例如做饭时控制油、盐、味精等的使用量,平时少吃甜点等精加工食品。
不因为某些营养素的缺乏,而盲目从其它食物进行大量补充。
例如,为了补充蛋白质,不应吃大量高脂肪的奶酪来替代肉类,而应选择低脂肪的豆类及豆制品。同时,学会看懂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以便更好地选择食物。
如果有可能,多选择一些营养强化的食物,如谷物、面包、果汁等;
必要时应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这对于完全素食者尤为重要。
不提倡儿童、青少年、孕妇、贫血者、消化不良或有胃肠疾病患者,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老年人吃完全的素食,如果需要遵循更严格的饮食,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给肉食者的建议:
肉类以精瘦肉鱼虾鸡等为主,不吃或少吃肥肉;优先选择新鲜未加工肉类;多煮炖拌,少煎炸烤;控制吃肉的量,对于肾功能损害、有心血管病、脂肪肝、糖尿病、胆囊炎和胆结石,以及痛风、过敏等患者要尤其注意。
增加深绿色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豆制品的摄取量;吃适量的奶类、蛋类和坚果、种子类,尽量做到饮食多样化,并控制适当的摄取量,同时加强运动。
总而言之,不管是偏素食还是偏肉食的做法,都容易导致营养不平衡,应在考虑自身营养需要、生理状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保证营养全面均衡,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全科治疗仪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及临床应用消化系统考前冲刺第三第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