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阅读苗炜饥饿间奏曲

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柏林夏洛滕堡地区的一所学校里,学生们在操场排队领取由英国提供的食物

“我了解饥饿,我感受到了它。战争结束时,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我跟其他一些孩子一起,奔跑在公路上,跟在美军卡车后面,我伸出双手,去抓美国兵扔到空中的口香糖、巧克力、面包。我这个孩子,我是那么渴望油腻,我会喝沙丁鱼罐头里的油,我津津有味地把舀鱼肝油的匙都舔得干干净净。”

这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小说《饥饿间奏曲》的开头。如果要给这一段描写增加更广阔的背景,那么就看一看英国史学家基斯·罗威的著作《野蛮大陆》。

《野蛮大陆》

年,纳粹把挪威和捷克斯洛伐克普通消费者的配给量减少到每天卡,比利时和法国每天只有卡。人们不想饿死,就要到黑市上去想办法。战争结束,粮食供应的困境也未能及时缓解,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维也纳的配给量只有卡,这一年12月,布达佩斯的配给量下降到卡。罗马的主妇因食品价格高昂发生骚乱,那不勒斯水族馆里的热带鱼都被偷走吃掉。欧洲解放后,许多英美部队来换防,他们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一位英国陆军的通信官,年秋抵达意大利,在一处铁路公路交汇点,他再也受不了人们的哀号之声,翻遍自己的口袋,将存粮向人群抛去——

不加选择地向饥饿的人群抛掷食物,这根本就是个错误。他们马上为列车上抛下来的东西扭打成一团。男人最为粗暴,他们彼此拳打脚踢,就是为了抢到罐头食品;妇女们彼此抢夺食物,塞到孩子手中,而孩子们随时都会被粗暴的人们踩在脚下。

年10月,英军某战地保障部队的诺曼·刘易斯进入那不勒斯的一处广场,他看到士兵们领取定量的罐头后都会进入市政大楼,那里靠墙站着一排女子,每个女子身边都放着一小堆罐头,只要放上一个罐头,士兵就可以选定一个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中行苟且之事。刘易斯记载,一名酒醉的士兵,在同伴的怂恿下,在一女子身边放下罐头,脱了衣服,压在女子身上,动了几下草草收场。他想尽快了结此事。他也许觉得自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而不是享受男欢女爱。

《每日快报》战地记者艾伦·穆尔黑德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看见女子和孩子为了争抢士兵抛下的食糖而彼此殴打,皮条客兜售10岁的雏妓——

在我看来,人类种种肮脏污秽的行为,都比不上我在那不勒斯头几个月里看到的一切。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人类道德的彻底崩溃。人们不再有自尊或者尊严。动物的生存法则压倒一切。食物,就是唯一的追求。给孩子的食物,给自己的食物,不惜以卑躬屈膝、腐化堕落为代价换取的食物。除了食物之外,但求不冻馁,但求不露宿。

梁实秋先生曾经写过一段北平的羊头肉:“我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入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撒上一层椒盐。我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地解了馋瘾。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的香。”

美食文字总有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上天的眷顾。可是,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看,我们也像一条条虫子,能吃饱,能吃好,需要付出千百年的努力。

我想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人类学经典,叫《甜与权力》。

《甜与权力》(SweetnessandPower:ThePlaceofSugarinModernHistory)

作者西敏司说,对一个新生的婴儿来说,没有什么能比表达出饥饿感以及果腹之后的满足感,能更快地建立起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了。这本书考察糖在英国的消费历史,17世纪50年代,糖开始变得普及,到20世纪初,糖成为每一个英国工人家庭的日常食物。作者考证了茶、果酱、饼干、蛋糕及甜品,他说:“既然糖被用来满足一种特殊的欲望,人们就需要懂得是什么使这种需求成为需求,这种需求在什么条件下增加,如何增加以及为什么增加。”几百年前,糖是奢侈品,国王和贵族阶层才能享用,后来商人也开始吃糖,糖在宴会及餐食中的角色变得重要,以至于西餐都以一道甜品结束。《甜与权力》讲的就是这个过程。考查英国的老菜谱会发现,有一阵子,英国人吃牡蛎都要加糖,炖猪肉烧鸡肉都要加糖。

我想推荐的第二本书,题目叫《马铃薯》,副标题是“改变历史的贫民美馔”。作者拉里·祖克曼。

祖克曼说,西方社会曾轻视、嘲笑马铃薯,今天仍使用“沙发土豆”或者“土豆脑袋”这样的贬义词,这本书的焦点放在至年之间,描述马铃薯块茎如何在人类的偏见下生长。这本书从安第斯山脉讲起,讲到爱尔兰大饥荒,也讲到炸鱼薯条,由马铃薯的故事,挖掘出婚姻习俗、对待贫穷的态度、死亡率及土地政策等人类生活的真实面目。欧洲知识分子曾认为,马铃薯只适合给禽兽或生活习性类似的人食用,启蒙运动中的狄德罗就持此观念,在他的《百科全书》中便记载,有些农民以这种淡而无味、由淀粉构成的块茎为食,虽然马铃薯产量丰富,但它实在不是一种令人愉快的食物。马铃薯会引起肠内胀气,但对劳工或农民并不构成困扰,因为他们结实的身体比那些优雅细致的人更能承受不适。

我想推荐的第三本书,叫《铁泪图》,副标题是“19世纪中国对于饥馑的文化反应”,收入“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中,作者艾志瑞,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博士。

这本书写的是丁戊奇荒——光绪元年()至光绪四年()间一场罕见的旱灾。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这场饥荒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余万人饿死,另有余万灾民逃荒。《铁泪图》是呈现丁戊奇荒全貌的专著,讨论范围包括创伤与记忆、民间传说、仓储及粮食运输路线、晚清山西的阶级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北京派系斗争、报纸对灾难的报道、江南的赈灾传统等等。中国历史饥荒频繁,灾荒已经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这本书的尾声中,作者艾志瑞来到平遥,观看了一出展现当年饥荒场景的戏剧。她说,那出戏的目的是娱乐而非警示,以笑声和掌声结束,而不是泪水,大众饥饿的幽灵已经隐退到历史中去。

?推荐书目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马铃薯:改变世界的平民美馔》,台湾蓝鲸出版公司版;

《铁泪图:19世纪中国对于饥馑的文化反应》,江苏人民出版社,〕

?

今日专题:1.夏日阅读

苗炜:饥饿间奏曲2.文人美食书背后的食家性情3.小宽:一份可以食用的美味书单返回“三联生活周刊”公众账号(lifeweek),可阅读其他文章。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茶之道

邓丽君

伐木

英国王室

汪国真

窦唯

挪威

冰火

霍克尼

村上春树

格拉斯

万晓利

灰姑娘

纸牌屋

美剧

自恋

米其林

读书日

昆曲

真人秀

念念

性审判史

韩剧

张充和

丝绸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uwuusa.com/sdyyz/1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