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粉
鱼粉是饲料中动物性蛋白质原料,它是用鱼、虾、蟹等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为原料,经干燥脱脂、粉碎而成。进口鱼粉含蛋白质60%以上,国产优质鱼粉也能达到50%~60%。色泽随鱼种而异,油鲱鱼粉呈淡黄或淡褐色,沙丁鱼粉呈红褐色,白鱼粉呈淡黄或灰白色,加热过度或含脂高者颜色加深。一般脱脂后人工烘干的鱼粉色泽较深,为棕色,自然凉干的鱼粉色泽较浅,为黄色或白色。新鲜鱼粉有烤鱼香味,并稍带鱼油味,混人鱼溶浆者腥味较重,不可有酸败、氨臭等腐败味及过热之焦味。粉状质地,含鳞片、鱼粉等,处理良好的鱼粉可见肉丝,不可有虫蛀及结块现象,糊焦的鱼粉发黑,掺有血粉时有暗红色或黑色的粉状颗粒。
1.1贮存期间品质变化
贮存不良时鱼粉表面出现黄褐色油脂,味变涩,难消化,甚至有很强的油臭使畜禽拒食。高温及高湿季节宜生霉变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虫害,日晒易生蛆,干燥制品时由昆虫着生,造成失重,降低营养成分含量,昆虫排泄物也可引起虫害。
1.2品质鉴别
鱼粉中常见的掺杂物有血粉、肉骨粉、羽毛粉、棉籽粉、菜籽粕、锯末、花生壳粉、酱醋渣、贝壳粉、泥沙等,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识别:
(1)感官识别法
质优的纯正鱼粉色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有烤鱼香味或鱼腥味,手感松散,颗粒均匀。而劣质鱼粉呈深褐色,有糟鱼酱味和腥臭味;掺杂酱油渣或咸杂鱼的有咸味;掺肉骨粉、皮革粉的手捻松软,颗粒细度不匀;掺杂棉籽壳、棉籽饼粕的手捻有棉绒感,可捻成团。另外可用一光滑、深颜色的硬纸,把鱼粉样品均匀铺一薄层,在明亮光线下观察颜色是否一致,如有白色结晶颗粒,说明掺有尿素或食盐等。
(2)燃烧法
取鱼粉样品少量放入铁勺等耐热容器上加热,若发生谷物干炒后的芳香味或焦糊味,说明掺有植物籽实等;如发出烧毛发的气味则为纯鱼粉或掺有动物性物质。
(3)磁棒搅拌法
若怀疑鱼粉中掺有铁屑,可用铁棒搅拌,铁屑吸附于磁棒表面。
2.豆粕
豆粕是以大豆为原料,以预压浸提法取油后的饲料原料,颜色应为淡黄至淡褐色(太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可能加热不足),颜色新鲜一致、质地均匀、流动性良好的粗粉状物,不可有结块,不可有野草种子、杂物、泥土及生大豆或过热粒。有烤黄豆香味,不可有生豆臭,不可有焦化、酸败及霉坏味道。
2.1影响豆粕品质的主要因素
豆粕品质主要受原料及制造过程影响,如原料等级、气侯、土壤、施肥及贮存情况等,又如加工中精选程度、机械形式、加热条件、脂肪萃取量、脱胶流程、溶剂残留及操作管理等。烘烤程度是影响大豆粕品质的重要因素。
2.2贮存期间品质变化
大豆在贮存期间若保存不当而发热,甚至烧焦者,所制得豆粕颜色较深,利用率较差。如已发霉者制得豆粕品质更差,甚至饲喂动物有中毒的可能。大豆粕不易控制水分,如含水太高,加之含油多(5%~8%)易酸败、霉坏,影响饲料价值,水份含量不宜超过13%。
2.3掺假的识别
常见掺假物有玉米粉、玉米胚芽饼、细沙等。掺假的方式是把杂物直接混合于大豆饼粕中,或大豆粕与玉米胚芽饼混合,识别方法有2种:
(1)浸泡法
取一洁净玻璃杯,把样品30~50g置于杯中,加入mL左右的清水浸泡,待吸水膨胀后用木棒搅拌,如是玉米胚芽则呈糊状,而大豆粕则稍静止即可分离出水分,不是粥状。
(2)碘液变色法
取碘0.5克,碘化钾1克,水毫升溶解即成为碘液,装入深色玻璃瓶中备用;也可直接用2%医用碘酒,取被检样品饼粕少许置于玻璃片上摊平,加碘液2~3滴,眼观或放大镜下观察,豆饼颗粒呈棕黄色,玉米颗粒呈蓝色或蓝褐色。
服用醋蛋液者必看出现这些症状请不要惊慌骨性关节炎治疗有方法nbspPS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