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
关于鲶鱼效应,我一直有一个疑惑。
鲶鱼就是塘鲺,是淡水鱼,长着长长的“胡须”,像猫一样,所以英文叫做Catfish。也有叫鲇鱼的,也读nian。
管理学里面有一个“鲶鱼效应”,大家应该听说过。鲶鱼效应的故事背景是欧洲,说是挪威的渔夫发现打捞了沙丁鱼之后,放一条鲶鱼可以保持沙丁鱼的活力。其实这就很奇怪了,沙丁鱼是海鱼,要养在海水里,但是鲶鱼丢到海水里是活不下去的,这又如何追赶沙丁鱼让它们保持活力?由于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华盛顿砍樱桃树”、“西点军校”等名梗不绝于耳,我曾一度怀疑这又是某个地摊文写出来的段子,以讹传讹成了经济学原理。直到后来我看到有一种叫做海鲶鱼的鱼,也叫作虾虎鱼,我就姑且当做海里真的有鲶鱼是个事实吧。
撇开海水淡水不谈,鲶鱼效应在企业和组织中确实有发挥过作用,但是是有条件的,很多企业并没有理解——人不付出牺牲,就无法得到任何回报。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最终就是惨淡收场。以下就是几个条件:
条件一,鲶鱼要适应这个沙丁鱼群的环境,如果不适应,鲶鱼就先死了,起不到作用。在企业和组织中,作为鲶鱼的局外人,要能适应局内的环境和生态,而不是融不进来先把自己封闭和隔离了。
条件二,鲶鱼要足够的强大,才能搅动沙丁鱼群。假如鲶鱼是个小鱼苗,或者实力不够大,就是沙丁鱼吃了鲶鱼而不是相反。在企业和组织中,搅局者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搅动其企业中的死水,而不是被企业中固化的部门和个人所同化或者边缘化。
条件三,鲶鱼又不能过于强大,不然鲶鱼就会把沙丁鱼都吃光,或者把整个船弄翻,鱼死网破。这就是说,搅局者不能因为吃掉其他部门和利益,大到不受领导层的控制,或者直接把原有的“沙丁鱼”们全部杀死,始终,渔夫要卖掉赚钱的不是鲶鱼,值钱的是沙丁鱼们。
条件四,鲶鱼除了要有要有搅动全局的不大不小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动力和道德品质。假如鲶鱼到了沙丁鱼群众,就休息了,不想动,觉得渔夫有求于自己,自己有随便吃掉身边沙丁鱼的特权,就恃强凌弱,就横行霸道,就故步自封,那沙丁鱼们要么躲着,要么就孝敬讨好这个太上皇,最终鲶鱼也成了一条没有理想的咸鱼。
条件五,也是最后的一条,无论鲶鱼再好,他也不可能成为沙丁鱼,作为搅局者,一定会让渔夫和沙丁鱼承受代价,这是保持活力的必须要支付的成本。买鲶鱼养鲶鱼本身是成本,被鲶鱼弄死的沙丁鱼是成本,鲶鱼把渔网搞破了的风险是成本,最终,假如沙丁鱼们群起而动选择造反或者集体政变,把可怜的鲶鱼献祭出来也是成本。所以鲶鱼也必然是一次性用品,唯一区别是一次能用多久。
所以,鲶鱼效应要发挥作用,要满足:适应性好、能力要强、波动可控、道德品格要高这几个要求,并且使用者要明白鲶鱼是可以抛弃而不是一定要一直用下去的这个道理,鲶鱼效应才能发挥效果。
谨以此文赠与好兄弟峰兄。
kentzhangpe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uwuusa.com/sdyjg/sdyjg/12777.html